就业情况

  近三年,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均居海南省公办本科高校第一。2018年,签协议(含劳动合同)就业、升学出国、创业等毕业生人数占比达60%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我校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工作来抓,学校“十三五”规划及2017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明确将“学生就业创业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大学先进水平”列为学校的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

  我校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贯穿始终的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公共必修课程及《职业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等线上视频公开选修类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及撰写个人生涯规划书,组织新生开展职业价值观测评、职业性向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大学生职业倾向测试、以及职业成熟度测试,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唤起学生的生涯意识;在大学二、三年级,组织开展教师技能比赛、微格教学、专业见习、公务员及其他各类考试的经验交流辅导活动,宣传典型就业创业事迹,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在大四年级,举办就业政策及法规、简历制作、面试、择业心理调适等毕业生就业指导活动。我校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学校已与儋州、陵水、海口等市政府建立校地合作关系,推动毕业生就业。各学院已累计与300余家单位建立实习实践协议,共建师资,联合开展人才培训和培养,共同开展产业行业研究;各学院对接专业相关的行业用人单位,主动上门推荐毕业生就业,了解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邀请用人单位到我校参加校园招聘会;我校每年精心组织举办校园就业实习专场招聘会、大型供需洽谈会、行业专场招聘会、承办省就业局大型供需洽谈会多场,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我校构建创新创业体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一是构建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基础》作为本科必修课,还将《创业财务管理》、《创业与营销》、《创新创业》等课程作为公选课向全校开放,引进“智慧树”和“超星尔雅”平台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创设创新创业实践周,学校在校历中的每个学期安排“创新创业实践周”,专门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各专业根据学科专业实际开列多项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实践创新活动;二是构建实训体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每年投入的100万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在校生开展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活动;开展“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创梦杯”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正大杯创业大赛等赛事,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优,赛训结合,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协会”、“I创社”、“创基地”、等创新创业社团,并组建“海创俱乐部”,形成了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三是构建孵化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学校已经投入1.2亿元建设的2万㎡产学研大楼,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体验实践的平台,设有企业入驻区、创业服务区、研发孵化区、中试生产区、产品交易区、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区,重点打造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基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产品中试基地、产学研合作研究基地、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2017年,我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本批次中海南省唯一入选高校;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北京中科五极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高校团学创业促进工作指数100强榜单》上,我校位列第83名,是海南省唯一入选高校;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选送的牧洋航海文化项目获得银奖,是本次比赛海南省高校唯一一个获得银奖的项目,是历年海南省高校参赛最好成绩;在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累进创新专项奖”作品评审工作, 我校“可阳光驱动的CdS量子点复合光催化剂3D打印水处理装置”项目获得铜奖(海南省唯一,全国仅有24件作品);1个学生团队获评2017年度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全省高校唯一,全国仅50个);我校在2016-2017年度海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检查评估中荣获A等成绩,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公办本科院校。


相近院校推荐

最新高考资讯